当听到李延年灰头土脸的命令着:“……拿60炮把他给我轰出来!”的时候。
“爽!”
张守岩已经恨不得给导演编剧鼓掌了。
“这TM才是反狙击!”
自从某法国导演拍了一部描写卫国战争的兵临城下后,两个狙击手单挑就成了反狙击作战的经典模式,哪怕《红海行动》也用过,当然了《红海行动》用的背景是合理的,毕竟人手不足。
但其实在战争中,狙击不可能离开作战本身,俩人互射的开心,狙击手没端掉的迫击炮阵和机枪阵就能将自己这一方战友全扬了。
这种跟对方狙击手单挑的虫豸狙击手怎么可能打胜仗!
在紧张的弦乐bgm和清脆的悦耳的密集的迫击炮射击声中,张守岩看着李延年用炮火覆盖加侧翼精确射击干脆利落的解决掉了对方狙击手只觉舒爽至极。
中门对狙?见鬼去吧!
张守岩此时的舒爽就像他在网上跟其他军迷曾经无数次yy过的,军迷自己拍一部战争电影,然后这种yy终于实现了一般的感觉。
每一步都精准踩到了他曾经吐槽过无数次的战争片槽点,然后每一次选择与每个场面都像是对过往战争电影的颠覆。
不止有军事行动上的颠覆,还有主角进行政工工作的描写。
连指导员拥有坐在作战单位军事行动的最终表决权,而不是什么连长管军事,政委管生活。
这种错误即便是一些已经被捧上神坛的作品,比如《亮剑》都是如此。
如今终于看到了真实的,有些反套路的,细节到位的电影,张守岩已经有些热泪盈眶了。
而当冲锋号响起的那一刻,他也确实热泪盈眶了。
“这片不火,天理难容啊。”
在熙熙攘攘热议着刚刚结束的电影的人群中,张守岩像是才从这两个半小时的紧凑剧情中回过了神来,附和着同伴兴奋的赞美:“我也觉得,这绝对有《兄弟连》的水准了。”
看过不知多少军事战争电影的张守岩粗粗在脑海中过完一遍也只能拿出一个《兄弟连》来对标。
那也是一个连队欧洲战场的征战。
此前他一直觉得那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历史背景完整细致、军事细节精准到位、战争场面惊险刺激、人物群像全面立体的多方面都达到极致的完美战争作品。
而现在他实打实觉得《李延年》虽然篇幅小于《兄弟连》,但在这些方面也同样达到了极致,甚至因为塑造了货真价实的有理想有信念的华国军队,他甚至觉得比《兄弟连》还要合他的胃口。
“再刷一遍?”
“行啊,这次我买票,我请客。”
京城另一家影院。
《李延年》的首映比张守岩看的场次还要提早结束。
“……剧本不是我一个人写的,我们有一整个编剧小组,包括对李老的采访,对当年这场守卫346.6高地的其实不太起眼的战斗的资料文献的阅读和当事人的走访,这些都是我们的编剧做的功课,也是能创作出这样扎实剧本的原因。
大家戏称我们是科幻专业户,不过对于描写七十年前那场战争的电影,我们肯定是不会掉以轻心的。
我一直在想,作为一部朝战的献礼电影,应该要怎么完成献礼,怎么面对七十年后的没有经历过那场战争的观众们。
最终,我们找到了两个问题,而这部电影就是要回答这两个问题。
我们为何而战。
我们为何能赢。
在回答的过程中也想要尽可能廓清很多人对七十年前那场战争和那支队伍的误解,说正本清源似乎有些自大,但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嘛。
我个人是觉得《李延年》完成了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我也希望观众们都能从这部电影中获得这两个问题的答桉。
希望你们都满意。
谢谢大家,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问田导,问这些贡献了非凡表演的忍受了艰苦拍摄条件的优秀的主创们。”
陈景行在媒体记者的再三恳请下,上台发表了一番见解后将话筒递给了导演田鑫业后迅速回到了台下。
看着被媒体记者和影迷们踊跃而激动的抛出问题围住的电影主创们,陈景行问着脸色有些奇怪的《李延年》制片人:“怎么了?这幅表情?”
“嘿,管导夫妻俩悄没声走了,连媒体记者都没堵到……”
“走这么急?”
“哼,八成要为《金刚川》烦恼了吧?还以为抢了国庆档就万事大吉了一样。”
本来管琥干的那些让人迷惑的事被扒出来就让京影有些坐不住了,尽管距离国庆档还有一个多月,但对《金刚川》未必没有影响。
而《李延年》又出人意料的半道杀出,管琥不担心《金刚川》才怪。
当然《李延年》和《金刚川》档期离得远,不可能直接干扰其票房。
但有种干扰不一定非得正面碰撞,《李延年》只要获得好口碑,引发广泛的话题讨论,那么就会变相对之后的很多朝战献礼片有口碑压制的作用。
更不要说是管琥的《金刚川》了。
陈景行坚信狗改不了吃屎,就凭《八百启示录》那样,《金刚川》必定还是会打上管琥那套对战争,对军队的观念,要是没有美玉在前也就罢了,有了《李延年》,到时候《金刚川》的口碑营销必然不会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