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goldzhan.com
字:
关灯 护眼
谷藏小说网 > 星辰的脉动 > 自己翻译《道德经》(上)
推荐阅读:

自己翻译《道德经》(上)

前言

《道德经》、《周易》这样的经典在我的心中具有神圣的地位。但当想去解读它们时,却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发现很多版本的《道德经》及其释义均不相同,越读越让我糊涂。

但大家都在主导一个观念:“无为”。无为是道德经的根本观念,其来源于老子认为万物运行规律是符合道的,认为万物运行最理想的状态是按照其最应该遵循的运转规律来运行,不需要外因的干涉。无为是不需作为,还是需要作为才能达到无为?现在大多数的版本都是站在无为是不需作为的基础上来进行释义的,但我发现以无为是不需作为的观念来释义道德经,那么很多章节的释义,与整篇经的释义相较起来,便会显得格格不入,也不符合万物运行的规律。特别是站在我们现代人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个问题,便越显得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给人一种非常消极的思想观念。

我认为老子主张的“无为”,是说的万物运行的最理想的状态,但这种状态是需要有为之后,才能达的到状态,这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与无为便是无需作为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以有为的观念来看待,那么有些经文的原文看起来就显得不是很好理解。

《道德经》的成书已经很久了,历经传诵,难免出现文字上的改动,也更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所以我认为原经的正误值得研究,以便正本溯源,但我并无相关的资源可供参考。

所以,我在这里便抛开前人的译文,秉着“《道德经》讲的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运行之道”这一辩证唯物指导思想,逐字逐句的开始按照自已的理解进行解读,并将解读结果命名为——《道德经》之我解。其中错漏之处肯定较为严重,仅供参阅,如有对原经不敬之处,望予谅解!

《道德经》之我解

第一章道可道

【原文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②;恒有,欲以观其所徼③。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注释】:

①《道德经》的原文有很多种版本,我取了其中一种,但也不是完全按照原文引用,有些地方的标点作了改动,因为标点都是解经的人后面加上去的,我认为有些加法不是我所能理解的。有些地方的文字参考其他版本也作了一些改动,有可能有错引的情况,在这里仅供参阅之用,下同。

②眇:细小,微小;古同“渺”,远,高;通“缴”,纠缠,徼绕不明。

③徼:终极;归终;边界,边境。

【释义】:

道直指万物的根本,不是指道路。名是指命名,不是指名称。万物起始于虚无,我将其命名为无;也许是过了很久,也许只是瞬间,无中有事物出现,是万物的母亲,我将其命名为有。我常在脑海里观察虚无,想发现其微妙之处;也常在脑海里观察有,希望发现一些端倪。我发现,有生于无,但有和无却同时出现在同一事物之中,名称不同但根源相同,代表着事物的两面,这个根源我认为便是道。道玄妙之极,是通往研究万物奥妙的大门。

【解惑】:

古文的奇妙之处,便在于它的很多时候只能意会,却无法言表。物别是道德经的第一章,千人千解,万人万解,要想译出一个大多数人都叹服的译文,我想以前没有人能办到,以后也没有人能办到,这是中国文字的难解之处,也是中国文字的魅力之所在。之所以要释义,是因为如果一上来就是原文,是很难弄明白的,有了释义的对照,便能明白释义的人对经文原意的理解。对原文不懂,看看释义,看了释义再回过头去看原文,便能对原文的意思有所了解了。道德经的第一章,基本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您将经的八十一章都看过后,再回过头来看第一章,一定会有与最先看到时所理解的道理不一样,如果有时间再去多找几个版本,再将其中的标点符号研究研究,您也许便越来越糊涂了。简单来说:第一章讲了四件事,1、道是万物的根本,2、万物生于有,3、有生于无,4、有无共存于天地之间,共存于万物之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释义】:

天下的人们都知道美丽的事物之所以是美丽的,是因为有丑陋的事物作对比;善良之人之所以是善良的,是因为有恶行之人作对比。相似的常识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等。有了这些常识,所以圣人不亲为却能让治下的事物遵道而行,不亲言而能让道理广为传播,不用命令人们就会依时自主从事社会生产。这样无为而为的行为无法给予记录,有了成功也无法居功,因为无法居功,所以也不能算有所失去。

【心得】:

本章涉及到了美与丑、善与恶、空间、时间、矛盾、转换、对比、类比,无为与有为等概念,甚至讲了这些关系之间有可能发生的相生相克的联系,也与后面章节将要敘述的不妄为相关。很多的人在理解无为的时候,认为是不能有所作为,否则便不是无为,可是不为本身便是一种为,这便是一个矛盾的地方。所以我所理解的无为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为的最高境界,即已经做了所有应该做的事,不需要再有作为,事物便能自我按规范运行,就象是本能,不需要干涉便能达到目的;另一个是不妄为,不胡乱指挥。

第三章不上贤

【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可见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释义】:

如果不崇尚贤能的人,便会使人民缺乏进取之心;如果不让难得的货物显得贵重,便会让人们失去拥有的欲望;如果不让人们看到希望,便会让人们处于混乱之中。所以,圣人治世之道,常虚怀如谷,满腹经纶,不将自己的志向强加于人民,从而使人们不止于有智,也不止于有自己的目标。使人们有智慧,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些什么,则没有事物不能达到治理的目的。

【解释】:

如果按照原文来译,那么其所得到的结果将与整个《道德经》的主体思想背道而驰,也失去了《道德经》唯物辩证的原则和事物的根本原理(见第八十章,下同)。经查,我国古代的书籍多是以竹简、帛锦等方式记录,且较多的是服务于统治阶层。虫蛀等情况必然会有,被统治阶层改动的情况也必然会发生,所以我认为原文有可能遗失较多。但这里我仍保留了原文,却按我的意见来进行释义,不对之处,请予谅解(下同)。

【猜文】:

若不上贤,民不争先;若不贵难,民不为欲;盗不可见,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自志,恒使民不无知、不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第四章道冲

【原文】: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释义】:

道,任凭如何使用都感到不足以了解其万一,渊博得几乎直指万物运行所遵循的根本。可用于指导打磨矛之锋锐,可用于解开事物的纠纷,如光一样普照万物,也如尘土一样微不可见。湛蓝如星空,似近还远,似存还无。我不知其从何而来,将去往何处,只觉得其象是天地初开时的第一颗种子,是万物生发的祖先。

【解释】:

我对这里的标点符号有所改动,将“道冲,…”改为“道,冲…”。对前两句的译文,大家的意见都相差不多,但到了第二句“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便会出现较大的分歧,因为按正常意义的文理来解,这几话的意思与事物本身存在的规律存在矛盾,且会造成前后语句之间所表达的意义出现逻辑上的混乱,所以我只能按辩证唯物的方式来给予小释义。

【猜文】: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似万物之宗。可锉其兑,可解其纷,可和其光,可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释义】:

天地没有仁义之心,将世间万物均视作草木一般对待。圣人没有仁义之心,人民也会被当作草木对待,那么天地之间的事物就与处于风箱之中有何区别?既使人民具有不屈的意志,也将随着他们的意志而东奔西走,长此以往,将致使无数人归于贫穷,不若让人民安守道中。

【猜文】:

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释义】:

谷物生发之道,在于生生不息,不使断绝,我们可以称之为玄牝。玄牝的运行之道,是天地间万事万物生发运行的根本,将使事物的生发绵绵不绝,若这样的状态存在,那么世间的事物便会用之不少。

第七章天长地久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释义】:

天地长久存在之道,是为长生之道。天地之所以能长久的存在下去,是因为其脱离了生命的局限,故而能长生。以是圣人总是将自己超脱于生命的局限,站在比生命更高的层次上去研究自身的存在之道。这种站在更高层次的研究方法,似脱离了根本,但却是研究我们自身较恰当的一种方式。

第八章上善若水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释义】:

研究道,应从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开始,上上之选,莫若水之道。水的长处在于利于万物,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几乎可以用于处理人们所有归之于恶的事物,所以研究水之道几乎接近于研究道本身。辟如:居家,应择水善之地而居;心灵,应追求如深渊之水般宁静;与人相处,应具有如海般深厚的仁义;说出的语言,应如泼出的水般的诚信;为政,当如治水般堵疏并举;做事,当学激流般的具有开天劈地的魄力;行动,当如雨雪般的依时而至。这些水之道,均是不可争辩的原理,所以按其道而行并没有多少值得忧虑地方。

【解释】:

有很多的译文,在大多数的语句中都能够体现出逻辑性,但在关键的地方,往往会出现译文上的断点,比如这一章的最后两句,如果按字面上的意义来译,那么便会发现不管如何译都不能自圆其说。这种现象导致了不同版本的译文,也使大家不知该信任谁的译文方式,最后就会越来越糊涂,使得对《道德经》的理解越来越混乱。我认为这种时候,便可凭据我们自已理解的道来进行校正。我认为,我们看德道经的本意可不是学别人的道,而是找到自己的道。(同上,且,下同)。

【延伸】:

这里所说的水之道,是构成我国著名的风水学说的基础之一,我们居家之地的选择是很重要的,甚至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并有专们的人士来从事这项业务,称之为“风水先生”。有的人认为这是封建迷信,不可相信。但我认为,风水学说本身不是封建迷信,而是非常专业且只有具有非常专业知识的人才能从事的一门科学。以前只是有的人无专业知识,但却为了一已之私利而误导了人们,所以使人们不再相信风水是一门科学,将其归之于迷信。如果您能在修房子之前问问学地质专业的人士,并请他们对欲建房屋的地方,就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生活、交通、卫生、阳光、季风、雨雪等环境条件的适宜性及房屋的修建方式等作出综合的评价意见,那么房屋的修建才算得上是讲究了“风水”,这不是随便请一个所谓的风水先生便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可称之为“讲地质科学的风水之道”。

第九章持而盈之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释义】:手中所持之物已满,便不可再加;矛锋如果已足够尖锐,便不可再磨。金玉满堂,并不能时时守护;富贵而生骄奢,富贵便不能长久。所以,物欲之道,在于适可而止,不可贪而无厌,当所得的事物已经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之后,应能适当的返之于社会,才符合道的基本原则。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释义】:

精神和肉体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能有片刻可以分离吗?紧闭呼吸乃至极柔,能象未出生的婴儿般不需要呼吸吗?洗涤了所有污垢的镜子,能照出毫无暇疵的影象吗?爱民治国,能无所作为便达到治理吗?云开云合,能生化事物吗?已掌握涵盖四方的知识,能没有智慧吗?象这样的道理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时刻显现于天地之间,我们应去研究和学习,并将研究结果广泛传承,才称得上玄德之道。

第十一章三十辐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释义】:

三十根条辐与轮毂相连,只有中间具有穿轴的空间,才能用之为车轮。以陶泥制作器皿,需将内部掏空,才能作为盛物之器。修建房屋应当开凿通透的窗户,才能作为房屋居住。所以有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有中存无便能为人们所用,在这里有和无有机统一,是为有无之道。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释义】: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所以,圣人均以追求内心的充实为主,较少使自己沉迷于声色犬马的享乐之中,这种有所取舍的原则,便是取舍之道。

【辩解】:

将前面的语句照搬下来,不译,是因为这些语句是很好理解的,如果再去译,就有画蛇添足的感觉。所以就不再译,后面有些章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再辩解。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释义】: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什么叫宠辱若惊?宠爱一般都是长辈给予后辈的关爱,得到时会感到惊喜,失去时就觉得惊慌,这样的表现就叫宠辱若惊。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我们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以自私之心行事,当以无私之心行事时,还会有什么大患呢?故高贵的思想寄托,当以无私的心为天下之事,以无私之心爱天下的人。

第十四章视而不见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释义】:

视而不见,叫夷;听不不闻,叫希;博之不得,叫微。这类情形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不可深究,可当成一类情况来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就是,居上位者不以广传,民众也不进行学习,记载时不给予准确定义,那么历史便会煙灭在时间长河之中。这种视历史为可有可无的态度,甚至将历史视若无物的现象,可谓惚恍之极。时间的长河滚滚奔流,往前,看不见她将走向何方,往后,看不见她的起始之处。但传承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作为今天行事的借鉴,能知道前人行事时的原始思想,所以,正确对待历史的记载规则,可称谓历史之道。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

推荐阅读: